自利利他
各位菩萨们,阿弥陀佛!
今天继续这个子题“菩萨如何自利利他”。
前一集已谈到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菩提道函盖哪些范围,今天继续谈第二个部分:为什么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胜?在谈这个题目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三乘行者所观行的对象以后,就会知道为什么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更殊胜了。
自利利他
声闻菩提
首先谈的是声闻菩提,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学人听闻佛的音声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为观行法门,八正道为实行方法,因而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了。由于声闻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蕴处界以及觉悟蕴处界真实虚妄,而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故名声闻菩提。由此可知,声闻仅是听闻佛的音声法教,因而断了烦恼的现行,但没有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也不断无始无明随眠;由于畏惧未来受生之苦,也畏惧未来受生后,因为无明再度现起而造下恶业,再一次罔受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于舍寿后心得决定绝不改易,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不再三界现身意,于未舍寿前证得有余涅槃,像这样的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在内,名为定性声闻人。虽然定性声闻人畏惧生死轮回苦,可是他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不是舍寿后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因此于此生此世很精进的修行,将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舍寿后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也就是声闻人于内知道有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于外知道蕴处界虚妄,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这里可以了知,声闻行者所观行的对象是蕴处界,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所以将我见、我执、我所执灭尽后,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自利利他
缘觉菩提
所谓的缘觉菩提,就是指缘觉专精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了知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尽,于舍寿后如同声闻人一样,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不再三界现身意的人,于未舍寿前证有余涅槃。由于缘觉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证得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缘觉菩提。虽然名为缘觉,但仍出生于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说的法教,于十因缘、十二因缘详细作观察,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人,本质仍然是声闻人,也就是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而悟入缘觉菩提。
此外还有一种名为独觉,乃是出现于无佛世界,自己观察因缘法,了知蕴处界虚妄而悟道,成为辟支佛。于舍寿后与声闻、缘觉一样,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名为独觉菩提。从这里可以了知,缘觉所观行的对象是蕴处界,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所以将我见、我执、我所执灭尽,于舍寿后如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
自利利他
佛菩提
所谓的佛菩提,就是菩萨必须经历菩萨五十二阶位,从十信位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才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也就是说: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其中经历修学佛菩提道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七住明心,证得佛所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而发起了总相智的般若智慧,不仅成为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而且也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然后菩萨转依所证真如清净的体性进修别相智,到了十回向位满心前,可以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菩萨虽然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为了无生法忍的智慧,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于出生五蕴身以后,继续进修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十地满心,成为受职菩萨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所欠缺的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专门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因此于百劫中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统统布施出去。
譬如:众生需要眼睛,就将眼睛布施出去;众生需要手、足、性命,就将手、足、性命统统布施出去,一一满足众生所需。这样整整一百个大劫,修集福德圆满后,上升天上成为妙觉菩萨,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于是诞生人间,在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也就是圆成一切种智的佛陀。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像这样的菩萨,经历了五十二阶位而成佛的菩萨法,名为佛菩提道。这样的佛菩提道所经历的时间,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像二乘人,利根的人仅此一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了知,菩萨所观行的对象是真如,不是蕴处界,菩萨于证得真如以后,不仅发起了般若智慧,而且也了知蕴处界虚妄。综合上面所说,可以归纳下列三点:第一点、二乘人所观察的对象是蕴处界,菩萨所观察的对象是真如,两者大不相同。第二点、二乘人仅有解脱德,也就是了知蕴处界虚妄的功德,由于二乘人了知蕴处界虚妄,所以最快一生、一世,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于舍寿后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了、不见了;菩萨则不然,不仅有解脱德,也有法身德、般若德,也就是菩萨亲证真如所发起的功德,以及菩萨亲证真如以后,有了般若智慧的功德,然后菩萨依此三德去进修,最后得以圆成一切种智。这分明告诉大众,三乘同有解脱德,三乘所不共的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第三点、二乘仅证得两种涅槃,那就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菩萨则不然,不仅证得二乘的两种涅槃,还证得二乘人所不能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由上面说明可知,三乘有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脱德,不共道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其中法身德包括二乘人所不能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般若德包括了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告诉大众,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胜,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是二乘人所不能断的,唯有菩萨能断。譬如:二乘人仅断分段生死,菩萨不仅断分段生死,而且还断变易生死。二乘人仅断烦恼现行,菩萨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还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二乘人福德窄而浅、菩萨的福德深且广;二乘异生性窄,菩萨异生性宽且广;二乘人与众生结的缘浅,菩萨与众生结的缘深等等。这些不共二乘的地方,由于时间有限无法一一说明,如果菩萨们想知道详细内容,正觉同修会曾制作一系列的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概说”,于上一季播出,欢迎各位菩萨前往浏览收看,在此不多说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68、菩萨如何自利利他?(二)游正光老师
相关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菩萨?(有声)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有声)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有声)
守护诸根为何如此重要?(有声)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有声)
不离世间,而出世间!(有声)
欢欢喜喜做菩萨(上)(有声)
欢欢喜喜做菩萨(下)(有声)
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有声)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有声)
四弘誓愿就是自利利他!(有声)
与众生结缘!(有声)
度人难,度亲人更难!(有声)
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有声)
恒顺众生----就是要随顺一切吗?(有声)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有声)
悯念众生的难处!(有声)
在家独修要点(有声)
五戒,八戒,菩萨戒(音频)
末法的悲忍!(有声)
菩萨道的饮食观(有声)
菩萨应如何看待及管理财务?(有声)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有声)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有声)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