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燕说自己小时候就看不惯人受欺负,“学法律能保护自己”。早年家里穷,地里没有防晒薄膜,别人家的薄膜被风吹跑了,骂她爸爸偷的,“我觉得冤枉”。她也见过乡村姐妹因为生不出男孩被歧视,“这些观念得改”。
想学法律改变自己命运的余海燕,学业并不顺利,初二辍学,“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一门心思想帮家里做事”。因为耽误了学习,她常被老师留下来补功课,“我性格要强,受不了”。
年5月,余海燕出生在福建省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患有严重的胆结石。辍学后她开始帮家里耕地种菜、采茶制茶,寒来暑往,日晒雨淋。勤快麻利、善良实心眼的她被村干部看重,选她到村委会做卫生、打杂,每月50元,后又被提拔当村出纳、计生小组长、县妇联执委。
年,余海燕父亲的茶厂创办起来,工作之余,她会去城里推销茶叶。小姑娘卖的茶好,说话也爽利,一位开茶店的老奶奶看上了她:“姑娘,你别到处卖茶叶了,给我当孙媳妇做我们福州人吧。”老人一再提起这事,“后来我都不好意思去她家里卖茶叶了”。余海燕的爸爸说,家里的茶山是金山银山,边边角角伺候好了都是钱,“我也下决心要先靠自己把家里的茶叶做好”。
年,辍学10年的余海燕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不学习,我的眼光就局限在村子里。”余海燕考上了省委党校函授班,读的是法律专业,圆的是儿时的梦想。现实却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茶叶事业发展如火如荼。
一次课堂讨论,同学阮训龙讲了一件事:当时福建一些地区种蘑菇,有村民为了取木材,乱砍乱伐,这样的种植业不可持续。余海燕发现了商机:“我们茶农有持续换茬的树干,用来种茶栽菇不是更有资源优势?”这个想法支持余海燕后来发展出茶栽菇种植产业,“老师和同学们帮我打开了视野”。
余海燕父亲的茶园,最初每斤茶叶只能卖几元钱。知识充实了大脑的余海燕开始抓质量,提升工艺,“芽茶不能戴一片叶子,就是要每一片都是嫩芽”。茶树老了,茶叶味道不纯正,怎么办?“砍了,拿去做材料种蘑菇。”直到选出不仅味道纯正还更耐泡的茶树。“有些味道,都是自己在实践中一口一口咂摸出来的。”
茶树粉碎后种蘑菇要怎样的比例?种完蘑菇后和绿色农家肥怎样搭配能让茶叶味道更好?余海燕按比例逐个去尝试,“现在是循环农业,以前的经验不管用”。实践中,她用科学方法探索新知。
余海燕在茶栽(茶枝、茶渣等茶有机副产物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香菇、灵芝等)高效栽培、茶菌渣返园(茶园、大豆田等)替代化肥配施等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整套关键技术。“茶——食用菌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战组第一名、第四届“创青春”福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成长组第四名和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主体赛创业组三等奖。
“有次参赛前,下课时我和老师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参赛了,能不能站讲台上说一会儿话练习一下?’”老师马上坐到台下,即使余海燕有些紧张,他们也鼓掌。“后来我就不紧张了。如果不学习,没有知识的扩充,我不会获得那么多奖项。”她抓住了身边增长才干的机会。
余海燕的茶叶质量越来越好,如今涨到每斤80多元。年8月,她创建了“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社员户,其中女社员有余人;茶园规模扩展到多亩;新建了年产十多吨、通过SC认证的茶叶清洁化初制加工厂1座,占地近10亩的茶栽菇房5座、茶豆菌基地30余亩,注册了“闽之艳”茶叶、食用菌等系列商标7个并形成系列包装,建立了茶、菌企业标准及线上线下一体运作的销售网络,形成了茶叶、茶栽食用菌、茶菌豆等优质高效的集生产、加工、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宁德市、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福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和福建省农业科核心示范基地。“我现在非常高兴,一到假期,就有大学生来我这里参观、学习。我愿意和他们交流,互相启发。”
事业发展了,余海燕很欣喜,“能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我更欣慰”。
村里的青年余丽丹早年因为经济紧张,家里下雨时漏水,“女儿说不好意思把同学往家里带”。余海燕招她到茶厂里工作,慢慢地带动她丈夫也出去打工,如今她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有时人的思维局限在那里,或者被生活的苦难打击得不知如何是好,但一点光明就可以引她们走出来。”村民李琳的丈夫去世后,她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李琳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始终不忘生活的意义,每天到店铺为余海燕包茶,还在茶园菇棚管理草莓,一个月有几千元收入。如今,李琳的两个女儿都已大学毕业并返回家乡古田县就业。
余海燕因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贡献,被选拔为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和第十五届古田县政协常委。村民余建华、余铭建,返乡青年陈春荣都看好余海燕的茶园事业,毅然加入合作社。“我们祖辈都生活在山里,谁不想把家乡发展起来呢,我只是带了个头。”余海燕说。她燃起了古田县山区青年心里的一团火,柴火便是她用心积累的知识和勇气、骨气。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茗刘朱婴
编辑:胡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