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想要青稞出苗齐且苗长得壮实,播种技术很重
TUhjnbcbe - 2024/3/29 18:49:00

青稞是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作物,至今有年的历史,在当地已经形成深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稞文化。青稞不仅作为当地人的主要粮食,同时也是酿酒的好原料,深受群众的喜爱。但在青稞种植过程中,有时会发现青稞出苗不齐,苗长得比较瘦弱,这有部分原因是跟青稞的播种技术有关系。如果没有掌握青稞播种技术,它也不会生长旺盛。为了提高青稞产量,就要有效掌握播种技术,接着本文将从三方面来与大家共同分享青稞是如何进行播种。

一、选种和种子处理二、适时播种三、合理密植

选种和种子处理

由于种植青稞的自然情况和耕作条件的不同,在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耕作条件的品种。

①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有严重霜冻危害以及耕作条件差的高海拔地区,要选择早熟、抗寒、抗病、耐瘠的品种种植。

②在土壤肥沃、肥料充足、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选择矮秆、耐肥、抗倒、抗病的品种种植。

③在机械化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选择植株高度适宜、生长整齐、成熟一致、不易倒伏的品种种植。

种子检验为了鉴定种子的播种品质是否符合播种的要求,必须对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发芽势、千粒重、含水量等进行检验。发芽率种子发芽率的高低对青稞的播种质量影响很大,发芽率是以每一百粒种子中能发芽的粒数来表示的。

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很多,一般是将种子放在铺有浸湿的草纸或纱布的盘子、碟子、二重皿或特制的发芽皿上,置于恒温箱中进行的。在农村中采用简单而适用的方法如下:

即取有代表性的种子样品粒,每粒为一组,用一片煮沸过的纱布包起,不要包得太紧,使种子吸湿膨大后还有出芽的余地。每一包上系以木牌或竹片,上面注明品种名称、粒数及日期,放在清水内浸泡10-12小时,使充分吸水。然后埋在向阳温暖湿润的土壤内,深埋1-2寸,若土壤太干燥可浇一些水,7-12日后取出即可。

种子的精选和处理良种除必须具有优良的品种品质外,还必须具有优良的播种品质。要使良种符合标准化规定的各项指标,就必须进行种子的精选和处理。

①风选和筛选

风选是在脱粒过程中利用风扬器、风车或自然风力,将种子的瘪粒、杂粒、浮壳或残稽等扬去,剩下饱满的种子。筛选是用一定大小筛孔的筛子,筛去瘪粒、土块、泥沙等,选留大而饱满的种子。这两种方式就是为了通过筛选得到饱满的种子,做好选种的第一步。

②泥水选种

泥水选种除起到风选筛选的作用外,还可以除去病粒和虫瘿,有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其方法是:每斤水加粘土30-40斤,兑成泥浆水。选种时,将种子装入竹篓或箩筐等盛器,浸入泥浆水内搅拌,使轻的瘪粒、残渣等浮到水面上来,饱满的种子沉下去。然后再捞去瘪粒和残渣,取出盛器,最后放在清水中将沉下饱满种子的泥浆洗去,晒干即成。

③晒种

晒种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在高原地区,为了避免霜害和过熟造成的损失,一般青稞在未达完熟时就要收割,像这种情况收割的种子,更要进行晒种以促进后熟,使发芽快而整齐,为增产打下基础。

晒种的方法是:将种子放在阳光下,铺成薄层,曝晒3-5日,要时常翻动,使种子晒透到咬碎时有清脆声为好。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青稞增产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才算适时呢?这要根据当地的地势、气温、雨量、土壤质地和水分、水利设施以及采用品种特性来确定。换句话说,青稞的适时播种,以能使外在条件尽可能符合于它生产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为准。各地土壤、地势、气候差异有时候会很大,青稞的播种期则不能完全一致。

影响播种期因素在一年一熟区,决定青稞播种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气温和水分。青稞在1-2℃时即可发芽,但要求土壤含水量必须在15%以上。在三月份里,平均气温已分别达到3-4℃或5-6℃。从温度上看,完全能满足青稞发芽的要求。

但从水分上看,高原地区在三、四月份雨量都很少,分别在20或40毫米以下。在不能灌溉地区,特别是一些河谷地带,土壤含水量往往在15%以下,是不能满足青稞发芽的要求。所以这些地区限制作物出苗的因素,不是温度,而是水分。青稞在幼苗期所要求的水分比发芽时更甚,在分蘖至拔节期要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15-20%。从青稞生育期中所要求的温度来看,抽穗前不低于8-10℃,抽穗后不低于12-13℃都能成熟,气温在八月下旬至九月上、中旬以前,都能满足这个需要。

掌握播种期技巧在不能灌溉的地区,将播种期掌握到使青稞分蘖至拔节期遇到雨季的来临,而在灌浆到成熟期的气温不低于12℃时,就是最适宜的播种期。根据试验得出,在雨季来临以前40-50日播种比较恰当,但由于各区域的地势复杂,地区小气候差异大,因此要掌握确切的播种期,还需要根据以下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

①水地宜早,旱地宜迟

据炉霍县农试站试验,青稞在三月下旬播种的。播种前灌了底墒水,在分蘖期又灌一次苗期水,结果亩产.8斤,比同期播种未灌苗期水的(亩产.5斤)增产17.6%。与四月中旬播种未灌苗期水的(亩产.2斤)产量约相等。

说明在河谷地带能灌溉的水地,可以提早在三月中、下旬播种;不能灌溉的旱地,可以迟到四月中旬播种。

②高山宜早,河谷宜迟

高原河谷地区,凡海拔愈高,气温就愈低,雨量则相对地增多。根据气象资料,海拔每高米,则气温就低1-2℃,雨量就多10-20毫米。海拔愈高,春旱较轻,初霜期愈早。

高山早播具有两种意义:一是雨量较多,春旱不严重,早播不会受旱害;二是初霜期早,早播对青稞后期成熟有利。谷地在不能灌溉的条件下,较迟一些播种也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躲过早期春旱,二是初霜期迟,也有利于青稞后期成熟。

③阴坡宜早,阳坡宜迟

据调查,坡向是坐东向西或坐南向北,属于阴坡,则土壤湿润,一般不易干旱,青稞早播比迟播增产;坡向是坐北向南,属于阳坡,阳光照射充足,易受干旱。这些历来就有迟播的习惯,在五月中、下旬才结束播种,这样产量会一直比较稳定。

④粘土宜早,砂土宜迟

由于砂土保水力弱,经不起干旱。在不能灌溉的条件下,早播必然易受春旱。半数以上的河边地都是砂土,由于受到干旱影响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⑤晚熟种宜早,早熟种宜迟

青稞的早熟种发育快,最需水的第一临界期——拔节期,一般播种过早,易受春旱危害,所以要求迟一些播种。而黑六棱、白六棱青稞属于中、晚属种,其拔节期迟8-15日,比较耐春旱,可以适当早播。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稞栽培的新技术和适合改制要求的新品种将不断出现,青稞的播种期也必然随着改制的要求而变动。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青稞的播种期。

合理密植

只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当密植,才能保证青稞增产。合理密植就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进行的密植。一定条件就是包括品种、地力、施肥、整地和灌溉情况等;一定限度就是必须使穗数、粒数、粒重这三个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根据这些条件和构成产量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衡量对青稞产量的要求,以决定播种量,就是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与群体和个体矛盾的统一青稞不同密植程度与产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未达到密植程度以前,产量主要随群体每亩穗数的增加而增高,个体的穗粒数有所减少,千粒重的变化不大。每亩穗数超过30-40万以后,产量主要随着每穗粒数的减少而降低。群体穗数的增加,补偿不了个体粒数减少对产量的损失。

穗数超过一定限度,正是粒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千粒重也随着穗数超过30-40万穗而减少。在每亩穗数小于20万时,穗粒数、千粒重虽高,但不能补偿由于穗数过少对产量的损失,因此产量仍然很低。当群体亩穗数在20万以下时,个体株高、秆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增加很少或未增加。

合理密植与光能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绿色叶子进行的。绿色叶面积的大小与光能作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极大。叶面积的大小,是以叶面积系数,即绿色叶面积为其覆盖土地面积的倍数来表示。叶面积系数是作物群体结构大小较好的动态指标。大麦干物质的积累是在抽穗后不久,这时的叶面积对青稞产量的关系极大。

在青稞抽穗后不久进行的调查,不同密植程度与不同耕作施肥水平的叶面积是各不相同的。在一般地力和施肥条件下,以每亩40-50万秆的叶面积系数3.52较为适合。叶面积系数并不完全取决于植株的疏密,而是要受地力和施肥条件的制约。在良好地力和施肥条件下,每亩秆数在37万时,叶面积系数已达合理范围的3.55,在较差地力和施肥条件下,秆数增至每亩56万时,叶面积系数仍只有2.63,未达合理范围。

叶面积系数过小,则光能利用率不高,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反之,叶面积系数过大则叶片互相遮蔽,作物通风透光困难,枝叶柔嫩,黄叶增多,易造成严重倒伏而减产。在一般地力和施肥条件下,青稞的合理叶面积系数在3-4范围内。这样的叶面积系数要求每亩有秆数40-50万。

在良好地力和施肥条件下,要求每亩有秆数30-40万。这种密植程度,一般品种要求每亩播种量30-35斤,而且必须栽培在良好水肥条件的土地上。矮秆叶小的品种,播种量还要稍大一些。

总结:提高青稞的整体产量,播种技术很重要。青稞作为高海拔地区的特色农作物,它虽然耐寒力强,在特定的情况里适应能力较强,但对于青稞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选种与播种,却是根据青稞的要求来决定。只有在种植过程中掌握其技巧,熟悉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异常问题解决方法,才能有助于提高青稞的产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要青稞出苗齐且苗长得壮实,播种技术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