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88432.html门与户
《说文解字》释“门”为“从二户,象形”。古代中国,单扇门称之为“户”,双扇的称“门”。中国的门很多,城有城门,里坊有里坊门,宫城有路门、应门、阜门、雉门、库门、外廊门等等。虽然都保留着“进出”的功能,但有的已经发展为偏属礼仪崇尚的独立的标志性建筑了。《释名》记载:“门,扪也,为扪幕障卫也;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门具有人流、物流、通风、采光这一流通功能,还具有禁闭、防卫、档风、防寒的防护功能。在后来的发展中,门户逐渐发展为礼制性的社会秩序,对门的大小、门槛的高低、门上的装饰都变为一种等级秩序。但与此不同的是,门神却对百姓是一视同仁的,达官贵人到黎民百姓,他们都会尽职尽责地守护。所以相对来说,门神是没有那么多的“门户之见”的。
门神的职能
有门必有门神,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门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他们不仅守护着人们的安全,驱邪辟*,卫家宅,保平安,而且还为我们助功利,降吉祥、招祥纳福等等。
门神的演变
最早的门神名作“神荼”和“郁垒”,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万*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恶害之*,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上古时候,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有神荼、郁垒两兄弟,每天早上在树下检阅百*,如有为害人间者被视为恶*,便用苇索将其绑了喂虎。东汉王充《论衡》,引用了《山海经》中有关“神荼郁垒捉恶*”的记载,应劭《风俗通义》也称“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与《山海经》如出一辙。南朝梁人宗憬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则写到了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着短衣大裤,佩戴长剑。在《淮南子·齐俗训》中,有“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祀门”的记载,说的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和商汤灭夏后所创立的商王朝都有祭祀门户的礼仪。古代有“五祀”,其中门和户占了两项,门神又居五祀首。门和户皆受到礼拜,可知门神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定下基础。《礼记·丧服大记》中提到:“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人。”汉代大儒郑玄注:“巫止者,君行必与巫,巫之辟(避)凶吉也。君释菜,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礼非问疾吊丧,不入诸臣之家。”早期的门有“门”与“户”之分,我们今天说的“门户”,在古代其实是指“在外”的“门”和“在内”的“户”,既两扇门。《礼记·月令》云:“春,其祀户;秋,其祀门。”郑注曰:“户神,阳气在户内之神,故日祀之户,内阳也。秋,阴气出,祀之于门者,门在外,从内而外,故外阴也。则门神,阴气之神,是阴阳别气,在门户者,与人作神也。”唐朝以后,门神的队伍不断扩大,钟馗、秦琼、尉迟恭、岳飞、温元帅、赵云、燃灯道人、孙膑、庞涓等人逐渐跻身门神的行列。钟馗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相传,唐玄宗偶发脾寒,白日做梦梦见一个**身穿蓝袍、腰系长带、头戴破帽脚踏朝靴在皇宫中抓小*而食。此**自称钟南进士钟馗,屡试不第,触阶而死。唐玄宗醒后,疾患不治自愈。唐玄宗颇感神奇,于是命画家吴道子绘制钟馗画像,让钟馗的画像充当皇宫的门神。上行下效,这个习俗很快从宫廷传入民间,自唐朝末年始,我国民间就有除夕夜悬挂钟馗像于门,祈祷钟馗护佑全家平安的习俗。进入宋代以后,民间开始有画武士画像为门神的习俗,武士戴金甲、执青铜板斧,甚是威武。(这些武士都没有人物原型)除神荼、郁磊钟馗之外,门神队伍又有了新成员。元代以后,一些英雄虎将进入了武士门神的行列。比如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三国时期的赵云、唐朝的秦琼和尉迟恭、宋代的岳飞等等都被请进了门神的行列。孙膑与庞涓本是战国时期名士*谷子的一对徒弟,二人学成之后,各投其主,各奔前程。在诸侯国的征战之中,二人成为对手,一对著名的*事家互相斗法、过招。故事初始,庞涓嫉贤妒能、巧计陷害孙膑,使孙膑失去双腿,几乎丧命。邪不胜正,孙膑运用智谋,围魏救赵,击败庞涓。故事最后以庞涓自杀而终。孙庞斗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民间百姓以孙膑和庞涓为门神,其用意是不仅仅是辟邪驱*,还寄希望于上天赋予家人孙庞的智慧。赵云三国时期蜀国的猛将,评书艺人描述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万*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为救阿斗,在曹*阵中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在河南至今仍然流行以赵云为门神,祈盼猛将赵云能够给百姓带来吉祥。秦琼和尉迟恭都是隋唐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民间评书艺人描述他们豪侠仗义,勇猛过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对李世民赤胆忠心。秦琼和尉迟恭在民间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据传说,秦琼和尉迟恭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的门神。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间百姓非常喜爱的历史人物,岳母刺字、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故事经历代说书艺人的演绎,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老百姓敬重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气节。自元代以后,在苏州一带一直流行以岳飞为门神的习俗。盘点民间流传的门神故事,当属秦琼和尉迟恭为唐太宗钦定门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后,夜不能寐,常觉门外有*魅呼叫。于是命秦琼和尉迟恭介胄执戈立门侍卫,方安然入睡。唐太宗李世民念二将守夜辛苦,遂命宫廷画师花二人画像,悬于宫门。后世世袭,秦琼和尉迟恭二将遂永为门神。随着时间的演进,门神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内容由原本的神荼郁垒慢慢转变为唐代的秦琼敬德,到了明清时期,门神画达到最繁盛的时期,不仅拥有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这类武门神,还出现了天官,财神等文门神,甚至衍生出天仙美女、送福童子等门神形象。然而,不管门神如何变化,其驱邪禳灾、祈福迎祥的神职却从未改变。从前有个活了四五百岁的道长,儿子来找,他却避而不见,为啥?
典出《太平广记》第12卷,
引自葛洪先师《神仙传》。
原文可从其中寻找,本文不再赘附。
长生得道李常在,避子不见教有方
李常在,蜀郡人氏,青年时期就开始学道,得长生之术,活了四五百年而不死,外貌上看着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李常在又精于医术,给人治病,病重的三天治好,病轻的一天搞定。因此,他在当地就很有名,被周围百姓世世代代地供养着。
李常在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婚配,再加上妻子也已经过世,完成了当爹当丈夫的社会责任,所以他便弃家云游去了。临行之前,李常在从曾姓孔姓两个弟子的家族里面各挑了一名十七八岁的男娃作弟子,两家人虽然不知道老道长要去哪里云游,不过出于信任,还是把小孩给送了过来。
李常在给这两名小弟子一人一根青竹杖,告诉他俩:“你俩把竹杖悄悄放到自己的床上,然后立刻回来,不要告诉别人”两名小弟子承师所教,回去把竹杖放在床头之后便悄悄溜掉了,没有被家人发现,两家人只是以为自己儿子被老道长给赶了回来,结果回屋一看,发现各自的儿子已经躺尸死在床上,两家人悲泣不已,于是殡葬之。
三个月后,有弟子在郫县遇见李常在,身边还跟着曾家孔家的小儿子,两个小儿子与李常在的弟子哭诉了良久,并托其带书信回家。
待弟子带着书信回到老家,曾、孔两家人把棺材挖出来,打开,发现里面只有一根青竹杖,才知道儿子原来没有死。
此后过了三十年,李常在又成家室,居住在地肺山。这天,原来那个已经成家的那个儿子过来寻父,在他抵达地肺山十多天以前,李常便以神通之力预知了这件事,便告诉他的现任妻子说:“我儿子要来,我先躲两天,你把这些金子给他即可”。
等到儿子抵达家门,妻子按照嘱托把金子送他,他说:“父亲弃我而去数十年,日夜思恋,听说父亲隐居于此,所以大老远找过来,并不是为了钱财啊!”于是就住下来等,一等就是一个月,结果老爹还是没回来。于是儿子心生一计,便对他后母谎称:“父亲等不来,我就先离开了。”走出家门,找了个隐蔽处,躲藏了起来。李常在回来对妻子说:“这小子撒谎,一会还得来,你就对他说:‘你已经是个成年人,可以独立生活了,不再需要我这个老父亲抚养照料了,而我也一心修炼道法,不便再与你相见’。”交待好之后,李常在前脚刚走,儿子后脚就到,后母依照嘱托转达了李常在的原话,儿子知道父亲心意已决,只能哭泣着离去。
此后七十年,李常在又突然消失了。有弟子云游道虎寿山的时候,看见了李常在。当地人说,这位道长隐居于此,历经了好几代人,只是从来不变老,所以大家便给他起了个外号,谓之“常在”。
赏析
李常在用青竹杖变了个戏法,表面上是恶作剧,其实是想让两名弟子由凡入圣,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就是在人格上)重新投个胎,也让两家人通过一场葬礼来完成这个仪式:家里的两个儿子不在了,因为社会上从此多出来两名道士。
学道修道,有些人常常越修越懊恼,为什么?因为他所学到的东西与他的生活完全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老君爷说:“不敢为天下先”——普通人做不到啊,在俗世当中谋生,事事要抢个先机,你在旁边傻等,得等到什么时候?日常生活当中,银行取钱,超市结账,我们总是争先恐后,不愿意排队;乃至在日常工作当中,无论职称评选还是名额补漏,谁不想一马当先,尽快得利?
天天念经,清静清静,无为无为,然而嘴上是一套,实际行动起来又是另外一套,谁也不清静,妄想烦恼不断,东抓西抓,酒色财气,总是不过瘾的。
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就是在人格上)的凡胎未断,是不可能真正步入玄门的——学得再多,懂得再多,明儿被别人鼓吹两句,看着周围大家伙都在抢队插队,自己难免不从众。
因此,学道修道,如欲入门者,必得先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在人格上)重新投胎。
李常在对儿子避而不见,有两个原因:其一,儿子已经是个三五十岁成年人,还要四处找爹,不能独立生活,简直不像话,所以李常在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精神,便以修道为借口,不去见他。
此外,如果吾人能够割断凡胎,得入众妙之门(《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学道不还乡。
你既然已经决心学道修道,与原来世俗的自己一刀两断,从此名上仙笈,就应该在精神上换一个新面貌(从普通人换到修道者),在生活当中换一个朋友圈——多与左右同道善友交往,多与当世明师大德亲近,耳濡目染,调整人生航向,确保自己一辈子修下来不是无用功,要能证道果才行。
因此,想一想,待你离乡学道二十年,略有所成,受人敬仰,某天回老家,突然被人远远认出来,大老远热情地叫出你的老家绰号:“二狗子!”——场面何其尴尬?
等你回到家,三姑妈七大姨又要轮流出来调侃你:“年纪轻轻不学好,什么不好做,去做道士?哼,没出息的东西!”——场面再度非常尴尬。
最后,作为“二狗子”,你能够和大家说什么呢?说啥都是白搭,说多了一吵起来还伤感情——不如避而不见,距离产生美,彼此留个好印象。
所以这是第二个原因:李常在不愿意见他的傻儿子,见了儿子,就得见儿媳妇,以及儿媳妇的父母,然后三姑妈和七大姨便接踵而至——最后便只能听他们在背后议论:“你看,他们家养了个老妖怪,说是活了四五百岁,但是样子看着比他儿子还年轻!”
学道不还乡,还乡不学道。
——如果父母健在,尚需还乡,那也得悄悄还。
三玄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