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不过都是年”,忙了一整年的人们,在这半个月里,可算真正得到了休养生息,不过,正月里还有一个让大人、孩子都十分期待的节日--元宵节,它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大年三十。
元宵节的重头戏是祭祖,按照胶东老家的习俗,每年有三次要到祖坟祭奠先人,清明节送单衣、十月一送寒衣,这是提醒季节交替之时,后人们要时刻惦记着先人的冷暖。
而正月十五上坟送灯,是将节前请进家过年的先人送回来,再让他们借着灯光,捉一捉穿了一冬棉衣里的虱子,否则祖先身上会很不舒服。
十五这日若是天气晴好,尤其傍晚无风即是“收灯”,预示着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遇到了“雨雪打灯”,则是呼应着当年的八月十五“云遮月”,秋天可能雨水较多,春种秋收要注意排水防涝,以避免农业生产上的损失。
从一大早开始,奶奶就忙着办置材料了,黄豆面是做灯最好的东西,细细的豆面加水调匀后,上锅微微的蒸一下就变得软乎乎的,在奶奶的手里可以捏成各种造型。
有放在水缸上的鲤鱼灯、面缸上的圣虫灯、看家护院的小狗灯,当然少不了姐姐喜欢的兔子灯,和我最爱的鸽子灯。
小动物的眼睛和嘴巴,大都是用豇豆、绿豆或花椒种子等嵌在面里,翅膀、尾巴等则是用剪刀或梳子齿精心雕刻而成,再在背上捏一个圆圆的灯碗,蒸熟了以后栩栩如生,黄澄澄、金灿灿的十分可爱漂亮。
后来可能是粮食太过珍贵的缘故,豆面做的灯基本见不着了,心灵手巧的奶奶一般是用胡萝卜和青萝卜头,再加上做菜剩下的白菜根,先削成上粗下细的圆柱状,用小勺子把在上面旋个浅窝,就成了盛放灯油的灯碗。
山上有一种扇草,草秆中间是空心的,最为适合做灯芯,剪下一节一头缠上旧棉花,一头插进灯碗里,浇上豆油或融化了的动物油脂,一个个小油灯就做成功了。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家嫌做灯麻烦,就直接使用红色的小蜡烛代替,但蜡烛太细,放置起来不太容易固定,经常被风吹倒,有时还会引燃干草发生火灾。
下午三四点钟,由家族中的男性长者带队,孝子贤孙一大帮浩浩荡荡来到祖坟,除杂草、压黄纸、摆供品,大家各司其职,上香、点灯、洒酒,按照辈分依次磕头跪拜,祈祷祖宗保佑后代们平平安安、健康幸福。
整个仪式结束后,再放几挂鞭炮向先人们告别,谁家送的灯多又明亮,炮声震天时间长久,坟地前的鞭炮纸厚实,兆示着后人们日子富足、耀祖光宗。
送灯时的规矩很多,见到熟人只能点头示意,以示此时的庄严肃穆和心情的沉重,点灯时不能向他人借火,那样意味着自家的日子不会红火。
“正月十五上面灯,屋里屋外亮晶晶,照眼目明照耳聪,照照鼻子喘气通”,民间传说,十五的灯光是吉祥之光,所以大家还要端着灯相互照照面孔,照照自家堂屋、灶屋、卧室的各个角落,表示一年百病不侵、日子顺顺当当。
财神爷、灶王爷,以及祖先的牌位前,早就点燃了两根彻夜长明的大蜡烛灯,请求神仙保佑、祖宗赐福。
把做好的小油灯,一个个端到仓库、猪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六畜兴旺、打水平安、粮食常有;最后送到大门口的门墩处、十字路口,祈求家迎四面八方客、出入平安都是福。
孩子们吃完饺子,在满院满街灯光的照耀下,从四面八方赶到小广场上,找一个背风的地方,点燃一根根缠着彩条的“滴滴金儿”。
随着呲呲啦啦、噼噼啪啪的声响,一朵朵金色的火花,闪烁着圆的、方的、不规则的……,各种各样的图案,慢慢地在空中飘洒,空气中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那闪闪发光的灯光和焰火,像极了孩子们此时此刻,对过年吃、喝、玩、乐,这种理想化的、神仙似的生活状态,难以割舍的美丽心情。
正月十六一大早,大人们在牌位前点上一炷香后,便将供桌子上的祭品撤了下来,表示春节的各项活动基本结束。
再过上半个多月,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时惊蛰已过、春分再即,则是美好春节的真正尾声,那时将宣告万物生灵,新的一年正式拉开序幕了。
往期精彩回顾,请支持原创,敬请点赞:
小鞭、摔炮、二踢脚,爆竹声声快乐年
白饽饽开口笑,花饽饽迎春到
一起赶腊月大集,享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