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诗经植物图鉴 ‖ 第6期
吉甫故里,草木如诗!
薇
今名:野豌豆
学名:ViciasepiumL.
科别:豆科(蝶形花科)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一节录《小雅·采薇》
《采薇》写的是戍边将士的艰难,远离家乡、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诗中的“薇”指野豌豆,是豆科野豌豆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的“薇”字出现于《小雅·采薇》《草虫》《四月》等篇目中。在《四月》中,“蕨”和“薇”并列了,都是山里的野菜,后来“蕨薇”就用来指代野蔬。
野豌豆之名则源自《本草品汇精要》中:“薇乃菜之微者,即今之野豌豆也。”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说:“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陆玑认为“薇”是野豌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项安世语“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谓之大巢菜。”《说文解字》解释:“菜也。似藿。”明代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就将“野豌豆”、“大巢菜”列为“薇”之别名。
(拍摄地点:房县古南河湿地公园)
中国的野豌豆种类很多,其中有多种可作为菜蔬。野豌豆嫩茎叶气味似豌豆,可作蔬菜或入羹,种子可炒食。《小雅·采薇》中把薇从初生一直采到枯老,说明战士常靠野菜来果腹。苏轼更是把吃野豌豆的过程写得出神入化:“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在他的笔下野豌豆简直就是人间的佳肴珍馐。后来“薇”与“藿”(豆叶)并列,“薇藿”成为贫苦人所吃的食物。《救荒本草》中说:“野豌豆,救饥採角煮食,或收取豆煮食,或磨面制造食用。”
古时候,野豌豆不仅当野菜吃,而且还是重要的祭品。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说,“礼:铏芼羊芐豕薇”,就是将地*叶或野豌豆与肉一起煮后用于祭祀。据说汉朝官府还为此专门种植野豌豆。唐代以清贫著称的诗人孟郊有诗:“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据记载,野豌豆全草可以入药,有补肾调经,祛痰止咳。多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月经不调,咳嗽痰多;外用治疔疮等疾病。
野豌豆为农田常见杂草,在弃耕的农田或荒地上常见连片生长,是优良的牲畜饲料,也有很多地区栽培作绿肥。从苏轼的记载“耕而覆之,能肥瘠地”看,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栽培野豌豆属的豆科植物作为肥料使用,即“野豌豆生园圃中,田陇肢泽尤肥”之谓。野豌豆有些种类花色艳丽,作蔬菜外,也可作观赏之用。
野豌豆是个庞大的家族。世界范围内野豌豆共约种。中国有43种5变种,广布于中国各省区。现在关于“薇”的解释,有大巢菜、野豌豆、救荒野豌豆、四籽野豌豆、小巢菜等野豌豆属多种植物。《诗经》中提及的“薇”并非只是指野豌豆,可能亦指小巢菜、大巢菜、歪头菜等野豌豆属的多种植物。
野豌豆属植物在房县各地均有分布。常见的有野豌豆、小巢菜、大巢菜、广布野豌豆、四籽野豌豆、歪头菜等。野豌豆在房县主要是用于作绿肥。其中歪头菜称作偏头菜,也是人们常食野菜之一。春天掐其嫩茎叶食用。食用方法和味道均与豌豆尖相似。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编辑小桥人家植物档案
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根茎匍匐,茎柔细斜升或攀援,具棱,疏被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7-12厘米,叶轴顶端卷须发达;托叶半戟形,有2-4裂齿;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0.6-3厘米,宽0.4-1.3厘米,先端钝或平截,微凹,有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短总状花序,花2-4(-6)朵腋生;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或锥形,短于萼筒;花冠红色或近紫色至浅粉红色,稀白色;旗瓣近提琴形,先端凹,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内弯,最短;子房线形,无毛,胚珠5,子房柄短,花柱与子房联接处呈近90°夹角;柱头远轴面有一束*髯毛。荚果宽长圆状,近菱形,长2.1-3.9厘米,宽0.5-0.7厘米,成熟时亮黑色,先端具喙,微弯。种子5-7,扁圆球形,表皮棕色有斑,种脐长相当于种子圆周2/3。花期6月,果期7-8月。
产西北、西南各省区。俄罗斯、朝鲜、日本亦有。
小桥人家8
欢迎阅读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