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界首村民张继坤看着地里成片的马铃薯,愁眉不展。
今年,他种了亩地的马铃薯,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但他家仍有数十万斤马铃薯没卖出去。
其实,界首市马铃薯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80—90年代栽培面积近10万亩,随后规模逐步萎缩。
年界首启动实施了马铃薯产业振兴计划:力争3-5年内界首市马铃薯恢复到10万亩,打造一批马铃薯“专业镇”“专业村”。
在这种大背景下,界首不少农户开始种植马铃薯,但今年突如其来的价格低谷和销售难题,让他们始料未及。
马铃薯滞销究竟是个案,还是共性?界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究竟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
种植户种亩马铃薯,收成难抵成本
张继坤家住界首市西城街道办事处小郭寨村,流转了近亩土地搞农业种植。
张继坤说,今年,他种了亩马铃薯。2月份,他联系上了安徽丰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安徽丰絮公司)。“他们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还有技术指导,后期帮忙销售。”6月初,百余亩马铃薯陆续成熟,可张继坤却发现马铃薯的价格低廉,完全不够成本。
“每斤马铃薯3毛,甚至更低,连挖马铃薯的人工费都不够。”张继坤说,当他再次找到安徽丰絮公司时,对方的收购价也较低。“每亩马铃薯的成本在1元左右,亩产多斤,亏本较大”。
如今,亩马铃薯全部在地里,这可把他愁坏了。
与张继坤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界首市靳寨乡祝楼村的种植户王女士,她今年种植了亩大棚马铃薯。
“我是大棚种植,投入高,每亩地成本价在多元,马铃薯也是卖不上价。”王女士说,她家今年马铃薯的产量不错,每亩地可达0-斤。“前天,我一车子拉了1.7万斤,是按1毛钱一斤卖的。”好在,安徽丰絮公司对她进行了2毛/斤的补贴。
据王女士介绍,如今,3两以上的马铃薯价格一般在5毛/斤左右。低于3两的马铃薯基本是论袋卖,每袋约70斤,5元/袋卖给附近的养猪厂。
价格遭遇“滑铁卢”产量增速较快,马铃薯集中上市所致
早在年秋季,界首市就提出了绿色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项目,鼓励种植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旨在打造地方品牌农产品。该生产项目由安徽丰絮公司承担基地建设,并提供标准化的种子、化肥和技术支持,种植户自愿进行种植。
年秋季,以安徽丰絮公司为依托,界首市在赵庄开启了亩大棚马铃薯种植。
“试点期间,马铃薯的销售情况很好,平均价格在1.5元/斤。”界首市农综总站尹其岗介绍,试点种植的马铃薯属于引进的新品种,采用了“肥水一体化,两棚一膜”新技术,建设了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因此,生产出来的马铃薯在4月份即可上市,4月底基本已销售结束。
今年,界首市开始了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于部分农户种植较晚,马铃薯成熟期撞车,导致市场价格一路下跌。
“今年,马铃薯的市场行情不好,这让我们始料未及。”安徽丰絮公司销售部一名王姓负责人表示,前两年的经济效益很好,今年意外遭遇了“滑铁卢”。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产量增速较快;种植较晚,马铃薯上市时间撞车。
大部分已售出当地正积极帮种植户找销路
据安徽丰絮公司销售部一王姓负责人介绍,与公司合作的种植户中,大棚马铃薯面积约亩,还剩下约亩尚未销售出去,露天马铃薯面积尚未计算。
“现在,公司一直在积极联系商家,帮助种植户销售。”而为了保证部分种植户的收入,公司对他们实行了经济补贴。
目前,他们公司对马铃薯的销售主要采取三种途径:进冷库、网上销售、发往外地农贸市场。“昨天,我们又联系了浙江一家大型企业,正在回收马铃薯。”该负责人说,若种植户有需要,可以随时与他联系。
“现在,界首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00亩,其中大棚种植占00亩。”界首市农综总站尹其岗说,如今,滞销的马铃薯属于小部分,基本都是农户种植的露天马铃薯。“而采用标准化大棚种植,早种早收,赶上热销期,则未滞销”。
补短板才能解决界首马铃薯的“成长烦恼”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成倍增长,界首马铃薯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短板”也渐渐突显。那么,界首市马铃薯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据尹其岗介绍,界首市马铃薯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80—90年代栽培面积近10万亩,适宜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去年,界首市申报了“界首市马铃薯绿色产业发展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投资6.7亿元,成功申请专项基金0.8亿元,以马铃薯发展为主导产业,以陶庙镇为中心建设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3-5年内界首市马铃薯恢复到10万亩,打造一批马铃薯“专业镇”“专业村”。
在发展马铃薯种植期间,界首市正在积极补“短板”,科学种植、提高质量。除此之外,界首市成功申报“界首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本土企业注册了“丰絮”、“牛耕时代”马铃薯商标,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下一步,界首将继续培育经纪人队伍,拓宽营销渠道,把界首马铃薯的品牌打出去。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与几家大型马铃薯产业的龙头企业洽谈。”尹其岗表示,未来,界首将继续在*策上给予支持,并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程度,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记者手记
马铃薯滞销伤农,也严重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作为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应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助种植户挺过难关。
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也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农业结构调整,是目前农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欲速则不达,农业产业调整应该循序渐进,市场先行,产销结合,方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使广大农户、种植大户、农业企业通过基地的建设、产业的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合作共赢。
(汪乐意)
荐你最喜欢
█头条|今天咱大界首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加油界首!
█聚焦|界首这个贫困户今天上了《安徽日报》头版头条众多网媒纷纷转发咋回事?
█重磅|界首三镇一村候选第四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
来源:阜阳新闻网
主办:界首市新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