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耄耋老猎人述说长白山中的满族猎人如何过冬 [复制链接]

1#

作者王天祥授权发表

年12月21日,即冬至月十一月初七日,是农历庚子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清嘉录》书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记载,说明满族执政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农历节气文化全部继承过来了。

我们知道,在我们面前的白山黑水地域的满族人,有许多不解之谜。那么,长白山林海雪原中的满族人家,是如何过冬至节的呢?

让我们前往长白山麓松花湖畔的满族老猎人赵老爷子家,听他给我们讲述山中的满族猎人如何过冬至节。

★满族猎人十分重视冬至节

赵老爷子已经八十多岁,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如今依然在村中的关东老民居博物馆中当着解说员。他仍然像当年叱咤山林追踪狩猎时那样,声如洪钟,高腔大嗓地说话。他说,咱长白山老林子里的满族猎人,和汉族一样十分重视冬至节。因为长期的冰天雪地的生存经验告诉我们,冬至到来,说明最寒冷的冬天到了。冬至就是“交九”。“交九”是什么?就是进入冬天最寒冷的天气了。在中国,九这个数字最大,所以就是最冷天的开始。俗话说“数九寒天,三九最冷”。冬至就是进入“数九”。

进入“数九”后,天能冷到什么程度?告诉你们,山上的河流会一冻到底,松花湖上可以跑载重汽车,大地会封冻三尺,山上的石头会被砰砰地冻破,大树树干会被咔咔地冻裂,松花湖里的冰层会咔嚓嚓冻成四裂八瓣。出门的人哈气成霜,滴水成冰。如果不注意,耳朵、鼻子、脚趾头会被冻掉。过去,山里和江边,经常会看到没耳朵没鼻子的人。因为他们的耳朵鼻子被冻僵了时,一扒拉,扑棱就掉下来了。那些走路晃晃悠悠的人,就是被冻掉了脚趾头的人。

关里人说,关东的数九寒天,男人出门撒尿要用木棍子敲,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并非瞎说。不信的话无论是谁,哪怕端一瓢开水往天上一泼,你看到泼出去的根本不是水,而是一片白霜雪。吓人不?从冬至这天起,每过一个九天,天气的寒冷就更加一层,直到三九最冷的天气到了顶峰。进入四九后,寒冷的程度开始步步下降,就像人下山坡一样,每过一个九,就暖和一些,直到“九九”,寒冷的天气彻底结束。“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就是春天了。

★满族猎人的冬至节前要“打冬至围”

赵老爷子是世代祖居长白山中的猎人,因而一提起打猎,眼睛就放光,精神头儿也更足。他说,“冬至”是满族的“狩猎节”。所以,冬至前满族人都要进山打猎。满族人把打猎叫“打围”。因为满族人把冬至看得十分重要,所以冬至节前一定要为冬至节围猎打野兽去。这个围就叫“冬至围”——意思是专为冬至节而围猎的。为什么叫“打围”?因为满族人的狩猎活动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亲戚邻居共同去围猎。组织大家围猎的头人叫“围达”,我们都在“围达”的指挥下进行围猎。谁从哪里“跟围”——按着动物留在雪地上的足迹跟踪野兽;谁在哪里“赶围”——把野兽往埋伏地点轰赶;谁在哪里“守围”——埋伏在野兽必须经过的山口路口,等待野兽来到时出手捕获。所有的猎人们都要遵守规矩,各尽其能,各行其事。

满族人冬至出猎。

★满族猎人的“冬至围”要专打野猪

满族人打“冬至围”的主要目标是野猪。因为冬至节祭祀时必须用野猪。打野猪时要到柞(zuò)树岗和错草沟去。因为林海雪原中积雪深厚,野猪没有食物可吃,只好到柞树的林下雪地中去拱开积雪,寻找落地的橡子等果实充饥。再就是到背风向阳的沟谷中去寻找埋在雪下的锉草吃。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中,只有锉草还能保持着翠绿的颜色。不过锉草长得不高,顶多一尺多,冬天都被埋在了大雪之下。所以,野猪只能凭经验到沟谷中去拱开积雪找锉草吃。锉草为什么叫锉草?因为它浑身长着铁锉一样的细棱,冬天把锉草采回家可以用它磨掉菜刀上的铁锈。它可能因此得名。

“冬至围”打野猪也有规矩,那就是:第一,打大不打小,只能打死大野猪,不能打小野猪;第二打公不打母,只能打公野猪,不打母野猪。因为母野猪肚子里可能怀孕带崽;第三,遇到孤个子野猪,坚决不能打。

长白山里有句古话,“一猪二熊三老虎”,是说,第一凶悍的是孤个子的野猪,第二凶恶的是打骚了的狗熊,第三才是凶猛的百兽之王老虎。我们说的“孤猪毒”不是说它身上有毒,而是说孤个子野猪凶悍,厉害。它长着两支向外斜刺的大獠牙,长的一尺多长,短的也有半尺多,像刺刀一样。加上野猪嘴巴拱挑的力气足有千斤,所以,狗熊和老虎都不愿意招惹它。还因为野猪习惯不断地挑开松树树干用身体去蹭松脂油,蹭完松油再到沙粒上打滚,然后再蹭松脂油再打滚,它的身上就披挂着一层厚厚的铠甲,猎人把野猪的这种行为叫“挂甲”。老虎和狗熊的尖牙利爪根本咬不透抓不破孤猪身上的铠甲。猎人的弓箭甚至子弹也打不透野猪的这层铠甲。所以,猎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冒险猎捕“挂甲”的孤猪。

猎人一旦捕获了野猪,就要立即下山,回到家中把野猪外表收拾干净,准备冬至节那天向天地神灵和祖宗献祭。

满族人冬至驾鹰出猎。

★满族猎人冬至节早上要吃“煮饽饽”

赵老爷子说,“冬至如过年”。我们山里的满族人把汉族的馒头、饺子、包子等糕点,统统地称之为饽饽。我们把煮饺子习惯地叫“煮饽饽”。开始,满族人没有饺子,最复杂的吃食是黏豆包,就是用大黄米的水面子包上红小豆馅儿。这是满族人的美食,听说康熙皇帝最喜欢吃它。因为黏豆包本身就拥有两种粮食的味道,一种是表皮的大黄米就是糜子的味道,另一种就是里面的煮熟的红小豆的香味儿。

满族人冬天喜欢吃黏豆包,是因为它抗饿,无论上山打围还是下江捕鱼的人,吃上黏豆包,都不会短时间内就饥饿。满族人习惯了冬至节早上吃“煮饽饽”,就是把特意包得个头小的黏豆包放到开水中煮。煮熟的黏豆包糯糯的,滑滑的,很好吃,就像南方的汤圆。因为我们不会包汉族人那样复杂的饺子。后来学会了,所以,满族山里人的煮饽饽就由“煮黏豆包”变成了“煮饺子”,不过名字还叫“煮饽饽”。当然,直到现在,我老赵头儿还是要在冬至节的早上,让老伴儿煮上一锅小小的黏豆包。因为经常吃饺子吃腻了。你说,我是不是被好日子给烧糊涂了。老人家说罢哈哈大笑,声音震得窗户纸嗡嗡响。

★满族猎人的冬至祭祀十分隆重

山里满族人的“冬至狩猎节”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山神”和“土地”诸神以及死去的祖宗。你们千万不要笑话我们满族人迷信。你们不是说要敬畏自然吗?其实我们满族人世世代代靠着天地吃饭,祭祀这些天地神灵,就是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那些神灵只不过是我们满族人心中的一个个指望,一个个牌位罢了。因为不管我们吃的什么野兽、野菜、鱼虾,烧的柴火,甚至种的庄稼,还不都是山上长的,地上出的,水里生的嘛!感恩山、水、土地,给了我们吃的、穿的、住的,难道不对吗?只不过,我们满族人的感恩活动仪式感强罢了。

满族人冬至节举行射箭比赛。

满族的集体祭祀活动一般是在村屯举行。打到野猪的满族人,要把野猪抬到村头,搭建起一座临时祭台,台前放一张长桌,桌上摆上“山神”“土地”“列位神祗”等牌位,牌位前摆上香炉。由村里的萨满主持,宣布祭祀仪式开始。第一,焚香献祭。就是所有的猎人由“围达”领头,每人点燃三支黄香插进香炉。第二,献牲祭。即把猎获的野猪抬来,猪头对着祭桌,萨满唱《领牲神歌儿》,意思是让各位神祗把祭祀的野猪领去享受。这是用牲口献祭。第三,跳萨满舞庆贺。这时,萨满敲起神鼓,其他戴着野鸡翎帽子,扎着腰铃的人要跳萨满舞,庆贺“冬至狩猎节”。

如果没有打着野猪的人家,就要用家养的黑猪祭祀神灵。注意,一定要用黑猪。这是满族人祭祀牺牲的规矩。

第四,公祭完了是家祭。在村头集体献祭完之后,就要回到家中进行家祭。

家祭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敬神鸦,即把野猪或者家猪的五脏割出一部分剁碎,放到院落东南角的索罗杆上的吊斗中,喂乌鸦和喜鹊。满族人向来把乌鸦和喜鹊当做神鸟供奉,尊为神鸦。听说老汗王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有次兵败逃跑,眼看逃不出敌人的包围圈了,就急中生智在山中装死,此时一群乌鸦和喜鹊看见了,立刻鸣叫着飞来,落在老汗王身上。长白山中的乌鸦和喜鹊有吃动物尸体的习惯,一旦发现林中有倒毙的尸体,就会鸣叫着从四面八方飞来,落下来争吃死尸。所以,追兵来到跟前,看到一群乌鸦和喜鹊密密麻麻地落了一堆,呱呱地鸣叫着,认为那肯定是个“死倒儿”,就离开了。为此,老汗王逃过了一劫。从此,满族人开始敬祭乌鸦和喜鹊的救援汗王之功。

满族萨满唱《领牲歌儿》

★满族猎人冬至节分享祭品只能吃无盐的白肉

赵老爷子说,满族家祭的第二步是“享祭”,就是把褪毛煮熟的猪肉方子用托盘端来,摆放到祭桌上。由萨满再唱一遍献祭神歌儿。

家祭的第三步,则是所有满族猎人参加的分享牺牲的“共飨”。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吃献祭的猪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冬至狩猎节”的大锅炖猪肉第一不能切碎,顶多切成大肉方子煮。第二煮肉时不能加食盐和各种佐料,只能是白开水长炖硬煮。

大家共享时猪肉时,也不能像吃年猪肉那样蘸着咸盐吃,只能这样没滋没味地淡淡地吃。不好吃也要每人吃下一块,这是对祖宗神灵的尊重。凡是来吃“冬至肉”的人,无论大人孩子,都不准说没放盐的猪肉不好吃。那会亵渎神灵的。

满族赵老爷子说,明天就是“冬至狩猎节”了。如今禁猎,不能进山打猎了。但是冬至节的传统规矩不能废——明天博物馆杀猪,而且是杀一头黑猪,老馆长开山爷说了,就按照满族的“冬至狩猎节”的传统规矩来杀猪、敬神、祭祀,然后分享“冬至肉”。

不过,老开山爷还说了:明天做的“冬至肉”可以改革一下,就是加咸盐和佐料煮。而且大家共享“冬至肉”时,可以蘸着蒜酱来吃。不过,不可能给大家做成红焖肉,还是老规矩——吃满族冬至祭神的老样子猪肉——大白肉片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