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优一先徜徉种子世界的老人记 [复制链接]

1#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种子孕育着生命,也孕育着希望。在93岁高龄的张掖市农科院副研究员、退休老党员赖良心目中,种子就是他的全部,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身上,像哺育孩子一般,悉心照料着他的种子……

60余载,迎朝阳,送晚霞,寄情沃野,与“农”为伴。赖良的艰辛付出使张掖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先后多次被张掖市委、张掖市农科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科技工作者一起,获得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年度“突出贡献奖”;年,他荣获第五届张掖市十大道德模范称号;年9月,他被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老科协3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2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今年6月,赖良又被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痴迷种子的老人

虽已年届93岁高龄,但赖良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7月6日,记者在甘州区西环路一居民楼中见到了赖良,他正在工作室内忙碌着。

“这是我目前正在培育的张掖黑红豆1号,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年四季开红花,花色非常艳丽,花谢后结黑色的豆子,这种豆子植物性胆固醇含量达70.65%,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提起种子,赖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赖良科研工作室桌子上摆放着张掖黑红豆1号、油沙豆两种最新研究成果。

赖良在工作室工作

赖良告诉记者,张掖黑红豆1号是30多年前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的3粒种子,在张掖进行适应性培育,如今培育出的种子还不到1斤,未达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程度。目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张掖黑红豆1号的可食用性已确定,但它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到底有多高,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油沙豆也是30多年前从云南一带引进的种子,目前通过单独试验种植已经成功,也还不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地步,但可以肯定的是油沙豆榨出的油食用没有问题,它所含的营养成分还需进一步分析测定。“油沙豆的油不但可食用,还可用作汽车燃料,并且不污染环境。”

赖良科研工作室里,展示柜上整整齐齐放满了贴着标签的瓶瓶罐罐,鹰嘴豆、黑红豆、白胡麻等各种农作物种子应有尽有,仿佛置身一座小型种子博物馆,这些种子都是赖良毕生心血所得。工作室内放着温度计、湿度计,赖良时刻都在观察记录温湿度变化过程中种子的变化,并且随时调整温度和湿度,以便更好保存种子。

无私奉献的老人

转眼到了上地的时间,赖良转身去旁边家中准备行装。

与赖良工作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墙之隔的赖良家里却杂乱无章,各处堆积摆放着装着种子的袋子、罐子、瓶子、杯子,客人来了都没地儿驻足或就坐,家里唯一透着一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19寸的创维彩电。

赖良的家

“由于醉心于农业种子收集实验,他们夫妻俩中午几乎不回家吃饭,常在田间地头用开水就馍简单应付,即便是归来到家,也不会花心思拾掇饭菜犒劳自己一天的辛苦,常常是惯例性的白水煮面或吃点馍就又投入到了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工作中。”张掖市农科院工作人员张强强告诉记者,在他人眼中,赖良虽有退休工资,但光景过得实在不成样子。

“考虑老人年龄大了,儿子专门购买了桶装纯净水让老人饮用,但每次烧开水他只烧一两杯的量,怕烧多了喝不掉浪费。”张掖市农科院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虽然生活很简朴,但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后,他主动跑到单位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共计元,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赖良也通过单位捐款元。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虽然生活上很简朴,但科研上赖良却一点也不“小气”。他退休至今28年来,坚持每年利用退休金在甘州区新墩镇常年租用了近2亩农田继续搞农业科研实验,单位提供给他的科研经费、照相机、标本柜,他都婉言谢绝。“搞科研是为了回报党和人民,也是一个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员没有退休这一说。”

前几年身体状况还可以,赖良骑着自行车往来于家和试验田,如今自行车骑不动了,每次上地来回20多公里都靠打车,车费和雇佣的人工费都是赖良自掏腰包,他和90岁的老伴魏佐芝两个人每月万余元的退休工资几乎全部用于科研试验了。

科研成果丰硕

7月6日,张掖市气温高达35℃,一顶草帽、一双布鞋成为赖良上地的“标配”,远远看上去与当地老农并无二致。

“小心,这有个水沟。”说话间,赖良一抬腿就跳过了宽约50厘米的水沟,到了试验田,赖良的“身手”颇有点老当益壮的感觉。“你看,这一棵豆秧上结了10个豆角,而这一个豆角里有7颗豆子,好啊!这样的种子将来要是大面积推广,增产肯定没问题。”赖良挨行逐个扒拉开蚕豆秧,仔细数了起来,任凭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在身上汗流浃背,他全然不顾,只操心着自己的蚕豆。

赖良在试验田查看

“和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一样,只要仔细观察,每一粒种子都有它的特点和特性,种子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基于对种子科研的热爱,更基于老百姓能吃上更优质的口粮,年12月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的赖良,从原国立清溪高级职业农校毕业后,先后在四川甘孜军用农场、山丹军马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年调至张掖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从此以后他就在张掖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深扎了根,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汗水奉献给了这块土地。赖良记忆中的张掖土地干旱缺水,当初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几亩土地上刨食吃的饥困场景常常在眼前浮现。他和妻子魏佐芝一同暗下决心,一定要选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农作物良种,让乡亲们吃上优质口粮。三十出头的赖良,从此后与实验田生活到了一起,和土地融合在了一块。没日没夜,白天埋头在实验地里进行田间检测,晚上认真记载、选种,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他的田地。年,赖老退休了。他将毕生的研究成果全部无偿上交,并将用过的半支铅笔、一个三角尺、半本稿纸,尽数退交给了单位,却将自己的养老金拿出来继续搞起了种子研究工作。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农业每次发生质的飞越,大都取决于种子的变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赖良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自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从事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鉴定工作。寒暑易往、年复一年,他无数次下地试验、无数次观察记载、无数次“重复劳动”,付出了毕生精力。历经数十载的潜心研究,他相继筛选、培育出了适宜河西地区栽培的“雁杂10号”“张亚1号”“”“-5”等胡麻良种,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在张掖地区累计推广种植达10万余亩,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赖良已向国家种质资源库上交份鹰嘴豆、份红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胡麻种质资源份、红花种质资源份,引进藜麦、构木等种质资源份。近年来,张掖市农科院的全体科研人员利用赖良捐献的种质资源培育出“张亚2号”白粒胡麻,其α-亚麻酸含量高达71.4%,是全球陆地植物之最,赖良也被称为“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研究第一人”。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曹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